先月行われた上海国際武術博覧会では会議が重要視され、これからの武術界の方向性について話し合われました。
1985年の春に初めて上海で指導を受けた恩師、邱丕相老師の会議での内容を紹介します(原文)
邱丕相:《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探索和研究》
日期:2010年7月9日至11日,以“武术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为主题的“第十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学术报告会暨第二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在上海体育学院隆重召开。
大会主报告的第一场是由来自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研究中心的邱丕相主任带来,本次报告材料由邱教授与自己的学生共同完成。报告的标题是关于“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探索研究”。邱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其次指出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可能性,最终探讨出了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
邱教授指出,在当今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已经越来越频繁。与20世纪早期相比,由于资本家逐利的本性以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也越来越快。它必然带动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同时,邱教授提醒大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使得经济全球化带动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的强势文化有日益同化其他非西方文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当代人在面对这一强势文化袭来时,对于中国文化如何脱颖而出做认真的思考。
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这一章节中,邱教授从三点进行阐述,其一、文化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他指出,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趋势。通过麦当劳的案例指出文化与经济已经互相渗透;其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内容。邱教授谈道,由于文化所具有的独占性及排他性,使得在文化的传播中,文化产品所负载的意识形态会被消费他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从而逐渐同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三、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邱教授提到,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树立中国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文化大国形象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中华文化的国际印象力还很小。
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章节中,邱教授首先从武术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关系着手,解答了武术为何会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解释道,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说,武术在技术、训练、礼仪、道德、服饰等方面都有完整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学习武术,可以深刻领会这一传统文化中所饱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邱教授强调了武术作为符号的传播优势。文中指出,武术是以身体动作作为“语言”的文化符号,通过建构在直观元素(语言、行为、场景)基础上完整故事讲述,将武术内涵的中华文化更容易地传播出去。同时,鉴于武术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邱教授也强调了在选取民族特色标识中应该慎重,应选取能够充分反映文化内涵的东西。
最后,邱教授提出了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的几点建议。首先,从文化方略上分析,目前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几点不足,如规范和鼓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备、缺少公认的品牌、武术文化人力资源质量和结构尚有欠缺和武术文化为主体的产业规模较小,创新不足。邱教授提出了国家整体把握、统筹安排的重要性。他建议:应该从国家层面制定武术对外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有效管理;大力发展武术对外贸易,积极培养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认真研究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学会民族文化的国际化表述;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从教育方略来看,邱教授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武术教育相关法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再者,从休闲养生方略来看,他建议:加强武术科学研究;提供有武术特色的公共空间;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制作以武术为主体的网页,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领域内的各种学术会议于学术论坛,广泛开展武术与健康的学术成果交流;选取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武术健身内容,对骨干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使其主动走出国门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地域武术特色,举办武术节,为交流提供平台。最后,从竞技方略来看,邱教授指出,进入奥运会不再是竞技武术的唯一途径。为了扩大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积极地将其推向世界体育大会等国际性体育赛事。鼓励“重在参与”,构建一个交流平台。同时,邱教授还提出了武术应与旅游、人文资源相结合,积极鼓励民间武术竞赛活动等多条腿同时走路。
报告结语:我国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体,就一定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加主动地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将一个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的全新形象展示给世界。武术因其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通过以武术为主体的品牌战略与体系的确实推广,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取长补短是各位武术爱好者达成的共识。
现场提问:
王岗(苏州大学的武术系主任):最近开展了很多的对抗性的商业比赛,也是得到了传媒和大众的热捧,请问邱教授怎么看待这些比赛?它是不是违背了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了呢?
邱教授:我也关注到最近有很多的此类型的对抗性比赛,如央视的武林大会、黄山的WMA等等,都只是媒体在迎合大众的喜好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民众感兴趣,世界杯之所以很多人看,因为比赛有悬念。对抗性比赛在传播的过程中是肯定需要的。
但缘何武术中很多精妙的技术没有能够打出来呢?这要追溯到中国武术的特性了,最原始的攻防格斗术与国外的很多都是一致的,只是在武术长久的流传中,中国众多武术家们在一定场域下的攻防技术,如在当今的散打中它没能体现出来,那是因为他不容易体现出来,再加上有没有这样一个适当的场域。我倒是有个中性的方案:能不能提炼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攻防法?既有真打又有假打。这样就既能展示出中国武术中传统的东西,又有观赏性。像现如今的WMA也是在做这样的一个尝试,这样的尝试中国武术是需要的。
魏胜敏(福建师大博士生):随着武术的国家化传播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很多人提出了武术养生的功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武术养生与导引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邱教授:武术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刚柔相济等等,如南拳,它就是偏重体现刚性,强调刚中有柔;而太极拳,它就更柔和些,它强调柔中带刚。而导引术与武术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武术主要是以攻防格斗为基本的元素,在演练中调节身心。而导引术则是以导气为目的的一种体操式的动作,练法也不一样。
金玉柱(西安交通大学):大众散打目前的推广几乎没有,而且在大众中也存在着对其理解的扭曲。请问邱教授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邱教授:对于散打呢,我本人不是很有研究。对于大众散打的推广不是很好这方面,我觉得可能是走的路线不太对。我们目前基本是以竞技散打为推广主线,应该再建立一个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不能是光从竞技散打中提炼出来的。它必须是适合大众习练,能够引起广泛兴趣的体系。要另辟新径,两者也是需要相互沟通的。但是,竞技散打是绝对代替不了大众散打的。
1985年の春に初めて上海で指導を受けた恩師、邱丕相老師の会議での内容を紹介します(原文)
邱丕相:《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探索和研究》
日期:2010年7月9日至11日,以“武术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为主题的“第十届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学术报告会暨第二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在上海体育学院隆重召开。
大会主报告的第一场是由来自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研究中心的邱丕相主任带来,本次报告材料由邱教授与自己的学生共同完成。报告的标题是关于“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探索研究”。邱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分析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其次指出了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可能性,最终探讨出了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
邱教授指出,在当今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已经越来越频繁。与20世纪早期相比,由于资本家逐利的本性以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也越来越快。它必然带动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同时,邱教授提醒大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使得经济全球化带动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的强势文化有日益同化其他非西方文化的趋势。这就需要当代人在面对这一强势文化袭来时,对于中国文化如何脱颖而出做认真的思考。
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这一章节中,邱教授从三点进行阐述,其一、文化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他指出,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趋势。通过麦当劳的案例指出文化与经济已经互相渗透;其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内容。邱教授谈道,由于文化所具有的独占性及排他性,使得在文化的传播中,文化产品所负载的意识形态会被消费他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从而逐渐同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三、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邱教授提到,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树立中国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文化大国形象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中华文化的国际印象力还很小。
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章节中,邱教授首先从武术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关系着手,解答了武术为何会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解释道,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说,武术在技术、训练、礼仪、道德、服饰等方面都有完整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学习武术,可以深刻领会这一传统文化中所饱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邱教授强调了武术作为符号的传播优势。文中指出,武术是以身体动作作为“语言”的文化符号,通过建构在直观元素(语言、行为、场景)基础上完整故事讲述,将武术内涵的中华文化更容易地传播出去。同时,鉴于武术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邱教授也强调了在选取民族特色标识中应该慎重,应选取能够充分反映文化内涵的东西。
最后,邱教授提出了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的几点建议。首先,从文化方略上分析,目前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几点不足,如规范和鼓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备、缺少公认的品牌、武术文化人力资源质量和结构尚有欠缺和武术文化为主体的产业规模较小,创新不足。邱教授提出了国家整体把握、统筹安排的重要性。他建议:应该从国家层面制定武术对外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有效管理;大力发展武术对外贸易,积极培养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认真研究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学会民族文化的国际化表述;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从教育方略来看,邱教授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武术教育相关法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再者,从休闲养生方略来看,他建议:加强武术科学研究;提供有武术特色的公共空间;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制作以武术为主体的网页,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领域内的各种学术会议于学术论坛,广泛开展武术与健康的学术成果交流;选取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武术健身内容,对骨干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使其主动走出国门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地域武术特色,举办武术节,为交流提供平台。最后,从竞技方略来看,邱教授指出,进入奥运会不再是竞技武术的唯一途径。为了扩大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积极地将其推向世界体育大会等国际性体育赛事。鼓励“重在参与”,构建一个交流平台。同时,邱教授还提出了武术应与旅游、人文资源相结合,积极鼓励民间武术竞赛活动等多条腿同时走路。
报告结语:我国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体,就一定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加主动地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将一个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的全新形象展示给世界。武术因其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通过以武术为主体的品牌战略与体系的确实推广,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取长补短是各位武术爱好者达成的共识。
现场提问:
王岗(苏州大学的武术系主任):最近开展了很多的对抗性的商业比赛,也是得到了传媒和大众的热捧,请问邱教授怎么看待这些比赛?它是不是违背了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了呢?
邱教授:我也关注到最近有很多的此类型的对抗性比赛,如央视的武林大会、黄山的WMA等等,都只是媒体在迎合大众的喜好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民众感兴趣,世界杯之所以很多人看,因为比赛有悬念。对抗性比赛在传播的过程中是肯定需要的。
但缘何武术中很多精妙的技术没有能够打出来呢?这要追溯到中国武术的特性了,最原始的攻防格斗术与国外的很多都是一致的,只是在武术长久的流传中,中国众多武术家们在一定场域下的攻防技术,如在当今的散打中它没能体现出来,那是因为他不容易体现出来,再加上有没有这样一个适当的场域。我倒是有个中性的方案:能不能提炼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攻防法?既有真打又有假打。这样就既能展示出中国武术中传统的东西,又有观赏性。像现如今的WMA也是在做这样的一个尝试,这样的尝试中国武术是需要的。
魏胜敏(福建师大博士生):随着武术的国家化传播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很多人提出了武术养生的功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武术养生与导引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邱教授:武术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刚柔相济等等,如南拳,它就是偏重体现刚性,强调刚中有柔;而太极拳,它就更柔和些,它强调柔中带刚。而导引术与武术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武术主要是以攻防格斗为基本的元素,在演练中调节身心。而导引术则是以导气为目的的一种体操式的动作,练法也不一样。
金玉柱(西安交通大学):大众散打目前的推广几乎没有,而且在大众中也存在着对其理解的扭曲。请问邱教授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邱教授:对于散打呢,我本人不是很有研究。对于大众散打的推广不是很好这方面,我觉得可能是走的路线不太对。我们目前基本是以竞技散打为推广主线,应该再建立一个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不能是光从竞技散打中提炼出来的。它必须是适合大众习练,能够引起广泛兴趣的体系。要另辟新径,两者也是需要相互沟通的。但是,竞技散打是绝对代替不了大众散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