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pan Google Y!辞書 Wik辞典 中国語方言字音データベース


  日本的佛敎是從朝鮮(百濟 Paekche,Paik-ce)傳來的。朝鮮的佛敎是從中國傳來的。所以,日、朝、漢三種語言都有“釋迦”、“菩薩”或“塔”等等佛敎用語。
  在這些佛敎用語中,許多詞是梵語的音譯詞。我考慮這些詞的發音,發現現代漢語的標準音與現代日語的發音不同,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原來的梵語的發音(留在英語中),我覺得的日語的發音跟原來的梵語或古漢語的發音比較近。
  在現代漢語普通和的發音中,“釋迦”要被讀成 Shìjiā,用日語叫 Shaka(しゃか,也可以寫 Syaka),用梵語叫 Śākya,所以,我們可以說,古代的中國人也可能把“釋迦”叫 *siagia,*sagia 或 *siaga。
  用英語,“菩薩”叫 bodhisattva,用日語叫 bosatsu(ぼさつ),古代日語的發音可能是 bosatu。所以我們可以推測“菩提薩埵(pú-tí-sà-duŏ)”的古代發音可能是 po-ti-sat-tua,“薩”的古音很可能是 sat。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南”的發音是 nán,“無”的發音是 wú。可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要念 nāmó。這是梵語詞 namas,表示對佛尊敬。在古漢語當中,“南”的發音是 nam,以後詞尾的 m 變成 n。在古漢語中,“無”的發音很可能像 mu,以後,mu >bu>vu>wu 這樣變化了。但是這個“南無”一詞中,m没變成w。在古代,“南無”的發音是 nam-mu,兩個m連讀,所以,“南”nam 的m變成n,“無”mu 的m也没變成w,現在保存下來。在客家語,越南及朝鮮語中,“南”的發音是nam。用越南語,“越南”叫 Viet Nam。這是“越南”的古音
*yuet-nam(根據藤堂漢和 *iuat-nam)變化的結果。在日語中,“無”的呉音是 mu(む),“無情”要讀成 muzyou(mujō,むじょう),而漢音是 bu(ぶ),“無事”(安全,平安)要毒 buji(buzi,ぶじ)。
  根據《漢語外來語詞典》與《現代漢語詞典》,“彌勒”,“文殊”,“菩薩”等原來都是梵語詞的音譯。我們從這些詞的梵語發音能猜到古代漢語的音。我引用幾個例子來說明;
彌勒 mílè 梵 Maitreya
  佛敎菩薩名。原是“慈”的意思。《漢語外來語詞典》
  佛敎菩薩之一,佛寺中常有的塑像,胸腹袒露,滿面笑容。[梵 Maitreya]

文殊師利 wénshūshīlì 梵 Mandjuśri
  佛敎菩薩名,原是“妙德”或“妙吉祥”的意思。《漢語外來語詞典》

  “文”的聲母跟“萬”一樣,在古代是m,其後m變成b(或 mb),b變成v,以後成了w。用日語,“文殊”叫
Monju(Monzyu,もんじゅ)。

菩薩 púsà (1) 佛敎指修行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菩提薩埵 pú-tí-sà-duŏ 之省,梵 bodhisattva] (2) 泛指佛和其些神。(3) 比喩心腸慈善的人。
菩提 pútí 佛敎用語,指覺悟的境界。[梵 bodhi] 《現代漢語詞典》

  佛敎是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從天竺(印度)傳入中國的。許多佛敎用語原來是古代中國人用漢字表示梵語詞發音的。這些詞作爲漢語詞還傳導日本和朝鮮,沿有至今。
  日語“彌勒菩薩”叫 miroku-bosatsu(みろくぼさつ),“菩提”叫 bodai(ぼだい)。
  “僧 sēng”原來是梵語詞 samgha,被寫成“僧伽”。“僧伽”的“伽”,“釋迦牟尼”的“迦”及聲符“加”的發音原來很可能是 ga,或 ka,以後變成 gia 或 kia,以後成爲 jia [tɕia]。梵語音 samgha 的 gh 是舌根送氣濁塞音。(印度語言的 bh,dh,gh 都是送氣濁塞音。)

  “塔 tă”是梵語的 stūpa 變成漢語詞的“卒塔婆 zútăpó”的省略。在日本人把“塔”念成 tou [to:](とう),但是在平安時代(Heian jidai,- zidai,へいあんじだい;相當於中國北宋時代)念 tafu [taΦu](たふ),在奈良時代
(Nara jidai,ならじだい;相當於中國唐朝時期)以前念成 tapu。現在朝鮮人把“塔”說成“탑”[thap]。從這些事實來看,我們可以說“塔”的古代漢語讀音是*[t‘ap]。我們也可以說“塔”這個詞是梵語詞 stūpa 的省略 [t‘ap]。

前後一覧
2009年1/23~25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