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apan Google Y!辞書 Wik辞典 中国語方言字音データベース


古代日本人有兩種語言(上)

  金田一先生還說,日本的和尚讀經時候也多用漢語。
現在,日本佛敎的和尚讀佛經時,比如,《阿彌陀經》(日語的發音是 Amidakyou)的一部分是這樣寫的。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如果特別人飜譯這一句成日文,要讀成這樣;
“その(sono) 時(toki),佛(hotoke),長老(chourou [t∫o:ro:]) 舍利弗(syarihotu [∫aruhotsu]) に(ni) 
継ぐ(tugu [tsugu])…… ”。
但是實際上僧侶不這樣讀,而讀成;
“爾(ジー ji [dʒi:])時(シー shi [∫i:])佛(フー fu [Φu:])告(コー ko [ko:])長老(チョーロー choro [t∫o:ro:])舍利弗(シャーローフー sharifu [∫a:ri:Φu:])……”。
雖然具有日語腔,但是這種讀法的確是漢語的。現代我要說明這些發音是從古代漢語來的。
在現代漢語的普通和裏,“爾”的發音是 ĕr,但是漢語學家藤堂明保(とうどうあきやす、Todo Akiyasu)編輯的《學研漢和大字典(Gakken Kanwa Daijiten)》,在古代漢語中, “爾”的發音很可能是 ni。這本字典不但說明每個漢字的現代的日語及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與字義,而介紹漢語音韻史,這是根據《廣韻》與《切韻》的,還這樣介紹每個漢字的發音的歷史。根據這本字典的記述,在上古代,“爾(尓)”,“二”,“兒(児,儿)”及“耳”的發音好像 ni。

   (爾)nier > niĕ(rɪĕ)> rɪ > rr(ĕr)Cf. 「你」nĭ
   (二)nier > nii(rɪi)> rɪ > rr(èr)Cf. 「貳」èr ,「膩」nì
   (耳)niəg > niei(rɪei)> rɪ >rr (ĕr)
   (兒)ŋieg > niĕ(rɪĕ)> rɪ > rr(ér),ŋer > ŋei > niəi > ni(ní=倪,人名、地名)
時代    周秦漢 > 隋唐 > 宋元明 >清朝以後

  以後這個音節在唐朝變成了 ri。(最有可能的變化是 n 變成 d,d 變成 dz,dz 變成 z,以後 z 變成 r。)唐朝的“爾”的發音 ri 到北宋,元,明時期變成 rr,只有 r 的音節。這個 r 原來是卷舌濁擦音,但是馬上失掉了摩擦性,變成卷舌元音,這就是舌尖後元音 er。
  古代中国人把“你”發成 ni,所以人們以“尓”爲“你”的聲符。“貳”是“膩”nì 的聲符,因爲“貳(二,弍,弐)”的古代發音是 ni。“二八”是“你發”的諧音,因爲“二”的子音是 ni,“發”的古音很可能像 p‘at,“八”的古音像 pat。“儿”的繁体字是“兒”,這個字在地名中要念 ní。在現代日語中,這些字的“呉音(go-on)”是 ni,“漢音
(kan-on)”是 zi(ji)。日本的音樂家小澤征爾叫 Ozawa Seiji(おざわせいじ)。日語的“二万(二萬)”的發音是 ni-
man(にまん),但是人名“二郎”要讀Jirou(じろう)。“小児科(小兒科)”叫 shou-ni-ka(しょうにか),但是“児童(兒童)”這個詞要讀 ji-dou(じどう)。日語的“爾”,“耳”,“二”及“児(兒)”的漢音 ji(じ)是隋唐時期在長安這些字的讀音 ni 變成 ri 的時候進入日語中的。
  在古代,“舍”的漢語發音很可能是 shia,以後變成 shè。日語的“舍利弗”發音是 sharihotsu(syarihotu,しゃりほつ)。但是在古代這個詞的日語的發音可能是 shiaripotu。用現代漢語普通話,“舍利弗”要念 shèlìfú,但是在古代這個詞的漢語發音可能是 shialiput。“舍利弗”是釋迦牟尼(梵語音 Śākyamuni)的十大弟子之一,梵語名叫 Sāriputra。

  現在,日本的基督敎的牧師讀聖經(bible,用日語叫“聖書”seisyo)時,用的語言不是拉丁語也不是英語。而是日語。聖經被飜譯成各種各樣的語言。原來歐洲人研究世界各地的幾千種語言的目的之一是爲了傳敎。歐洲人打算把聖經飜譯成各種語言,用各種語言的聖經影響異族信仰基督敎。所以日本人可以讀日文的聖經,不用讀別的語言的。但是,日本的佛敎的僧侶讀佛經時,要讀中文。日本的佛經也有中文的,也有日文的。而且,中文的佛經是中國人(比如,玄奘)把梵語飜譯成中文的,也有意譯,也有音譯,打個比方來講,好像在一篇文章裏有“激光唱片”,也有“CD盤”,既有“民主主義”,也有“德謨克拉西(democracy)”。

  原來,“梵語”的“梵 fàn”也是從梵語來的詞。在婆羅門敎中,創造宇宙的神叫 Brāhma(清靜)。“婆羅門”是 brāhmana(僧侶)。創造神 Brāhma 也叫“梵天”。日本人把婆羅門敎叫 Baramon-kyou(ばらもんきょう),把創造神“梵天”叫 Bonten(ぼんてん)。在古代漢語中,“梵”這個詞的發音是 biam。以後變成了 fàn。日本人用日語管“梵語”叫 Bongo(ぼんご)或者 Sansukuritto-go [saNskuritto-go](サンスクリット語,英語詞 Sanskrit 與古代漢語詞“語 ngo”)。
  在古代,中国的和尚朗讀梵文的佛經或者古代的日本的僧侶讀中文的佛經好像現在的中國或日本的基督敎牧師讀“英文的”聖經;“In the beginning,God created heaven and the earth…….”或者好像英國的牧師讀“拉丁文的”聖經一樣。
  僧侶或牧師讀外文的經典或聖經,能表明自己的敎養,而能令一般百姓感到宗敎家有敎養,跟一般百姓不一樣,還能令一般人尊敬宗敎家。而且,不懂外語(特別是拉丁語,梵語及古漢語)的一般百姓聽宗敎家朗讀外文的經典或聖經時,有些人會覺得這種莫名其妙半懂不懂的話好像神佛的語言。

  在古代,日本人寫歷史書時,寫憲法時,以及讀經時,都用中國的語言。
  日語的漢字的讀音很複雜,因爲古代日本人用漢日兩種語言。

藤堂明保『学研漢和大字典』より。

「爾」nier > niĕ(rɪĕ)> rɪ > rr(ĕr) 呉音;ニ、漢音;ジ Cf. 「你」nĭ
「二」nier > nii(rɪi)> rɪ > rr(èr) 呉音;ニ、漢音;ジ Cf. 「貳」èr ,「膩」nì
「耳」niəg > niei(rɪei)> rɪ >rr (ĕr) 呉音;ニ、漢音;ジ 
「兒」ŋieg > niĕ(rɪĕ)> rɪ > rr(ér) 呉音;ニ、漢音;ジ 
______ŋer > ŋei > niəi > ni(ní=倪,人名、地名) 呉音;ゲ、漢音;ゲイ 
時代    周秦漢 > 隋唐 > 宋元明 >清朝以後

「迩(邇)」(判子のようにくっつく)ĕrは「二」èr(ふたりくっつく)、「璽」xĭ、「爾」ĕr(判子、身近にいる相手)、「你」nĭ(二人稱)、「尼」ní(そばにくっつく人)と同系だそうです。
「ニ(貳)」nier >nii (rɪi)> rɪ > rr (èr)
「迩(邇)」niar >nie(rɪe)>rɪ>rr (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