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日志了。昨天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不写日志了?”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比较忙(当
然不能因此荒废自己的专业。用中文写文章不仅能够学习中文,而且可以磨练写作能力(日语叫「文章力」 ぶんしょうりょく))。 二是….我暂时不说吧(应该有很多同学也能想得到)。总的来说,以后我还是尽量頑張って继续写日志。还有,我的母语毕竟不是中文,我不是中文达人,也不是什么君子,我说的话措辞若有不妥,请大家不要见怪,多多指教。
我的生活八成不变:上课、备课、跑步,循环不变。为什么说“八成”呢?因为剩下两成是有变化的。一成是我很少做饭了。如上所写,最近生活比较忙,没时间施展我的手艺。二成是我的生活中又添加了一个新的乐趣,就是每周四晚上和几个学生先去登高路吃饭,然后再去日语角。下午六点是登高路人最多的时间,很难吃到饭,每次差不多七点才能吃完饭。所以我和学生们几乎每次都是尴尬地进会场。
差不多有一个月没写日志,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个社会,在湖大,在我周围总是会发生很多事情。我这次试试写以“变”为主题的文章。
<我和学生的“变化”>
前一阵子有一个变化的开端。日本千叶大学的学生来湖大,我们都记忆犹新。他们的来访是个契机,我和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相处的时间变多了。现在和学生一起吃饭、喝酒、唱歌是我在长沙最开心的事情之一了。这是我的变化。那学生呢,我觉得学生也是在和千叶大学的同学交流之后变得更加用功了。交流是学外语的最大乐趣和最大目的所在。虽然跟理科或者金融、经济学相比,学语言是不现实的,又不实用的,也是赚不了大钱的。然而“为中日两国做些事情”这种永远能够追求理想的工作非常适合我的性格(因为我是O型血的人)。希望学生们理解:学语言固然是赚钱的手段,但它也是一个能够给国家和国家之间带来和谐的手段。因为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以学语言是学习文化的手段之一。据最近的统计,在日本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对中国有好感,所以日中两国的交流永远是必要的,而交流的主角就是后一代的你们。
<我在长沙最“大变”之日>
上次大三孩纸、师大的留学生和我在一起交流。那天晚上我和他们在学校的后山开开心心地喝酒。幸亏我的秘书不断地给我倒酒,幸亏有很多学生给我敬酒,幸亏我没喝到不省人事的程度(但是记得喝得相当多),幸亏大三男孩把我送回我家。结果第二天早上实在爬不起来,动弹不得。又幸亏教室里有摄像头,所以我不得不第一次给学校写《情况说明书》。它的内容有真无假。大概写了本人来中国的时间不长,所以还没有了解中国的饮酒习惯之类的(里面没有写一句责怪学生的话),最后加了“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的心情写下这份《情况说明》,向您表达我对昨日迟到这种不良行为的深刻认识和再也不迟到的决心”。
<有点“变”>
前几天关于日语角的事情,一位老师(请不要追求这位老师是谁)用日语教训了大一学生。虽说“教训”,但是我不能百分之百地赞同那位老师的做人方式和那天的语气。那位老师和我的学生是第一次见面,他却用了吓人的语气(还睁着眼晴),谁能受得了?被教训的学生还是大一新生,不明白那位老师为什么要用日语来教训他们,害得他们以为自己被骂了,好冤的。在这种占据绝对优势的场合下,简直是骂人,甚至跟欺负人一样,有点太不公平。那时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心想,这个人有什么资格教训第一次见面的人?人都有过去,有背景,有理由。我觉得,在自己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是不能随便教训别人,更何况是骂人的。
结尾:
我相信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班级努力着,不仅努力,还各有各的想法,所以才会起冲突。但是,不管什么理由,做人总是要讲理性的。
听说去年的日语角办得很成功。去年我不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成功的。所以我希望大二学生多多指导一下大一学生。大家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和谐才是这个社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