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古典音樂界,很少有作曲家比塞薩爾·弗蘭克(César Franck) 更受尊敬,他於1822 年出生在現在的比利時,他在古典音樂和交響樂領域的職業生涯長達七十年,創作了近20 部革命性作品。除了管弦樂和交響樂之外,弗蘭克還對鍵盤音樂、聲樂和室內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創作出了名副其實的傑作。

弗蘭克在列日皇家音樂學院和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等著名音樂學院就讀,幫助他創作了一些當時古典音樂流派中最好的作品。弗蘭克後來在當地獲得一等獎,證明了自己的潛力。1834 年,他的父親安排他有機會在比利時第一任國王利奧波德一世面前表演1850年代首次創作,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在後來的法國音樂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弗蘭克創作的作品主要結合了風琴、鋼琴,有時還結合了其他樂器,如豎琴和聲樂等樂器,通常被稱為三重奏集;在1870 年代,他的《六首曲》和《三重奏曲》出版,他的漸強和循環形式的使用,例如一首作品的多個部分之間的統一,在所使用的技巧中經常可以聽到編曲的統一感和整體節奏。

然而,直到20 世紀80 年代,Franck 的作品才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全球性和革命性的觸感,如《D小調交響曲》(1888年)和《D大調弦樂四重奏》(1889年),它們展示了完美的樂器、交響樂各部分之間的完美連接以及情感和音樂形式的互補融合。直到20世紀80年代,弗蘭克的作品被賦予了全球性和革命性的色彩。弗蘭克早期作品與晚年作品的決定性區別在於,他決定賦予音樂強烈的情感感染力,並不斷努力將宗教元素融入他的編曲中。



考慮到弗蘭克的巨大成就,我們不可能不承認他的作品對當代音樂和音樂文學的影響。查爾斯·瑪麗·維多和路易斯·維爾納等管風琴家繼承了弗蘭克奠定的基礎。形式,看似巧妙的技巧,卻是當今古典作曲家所推崇的最原始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