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汉语高级阅读二:汉字的演变 | 淳于永南

淳于永南

ハルピン生まれ。
日中学院、「聴く中国語」講師。著書に《中国語会話フレーズ500》(語研)、《ネイティブがよく使う中国語会話表現ランキング(語研)など。https://u-how.co.jp/?pid=180539109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ymKHTeZYDIudyTfJ7JJRHrmQDZoZYrj/view?usp=sharing

 

    世界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年前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中国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这些古老的文字都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后来又都发展成为表意文字。随着时间的发展,楔形文字和圣书文字被历史埋没,然而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逐渐发展并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成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那么,甲骨文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今天的汉字呢?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七个阶段。

    甲骨文: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故名甲骨文。因出土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阴代古都),所以又称为“阴虚文字”。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记事外,大部分是当时王公占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金文:古代把铜称为金,所以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青铜最早出现在商周,由于钟与鼎是青铜器中重要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小篆:小篆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战国时代,各国文字是不同的,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将秦国的篆文形体进行简化修改,加以规范,最后形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

    隶书:小篆字形繁复,书写起来相当不便。于是,很快又出现了一种带方折的新字体,这种字体据说是当时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创,这些小官吏又被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隶书接近现代所使用的文字,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草书:就是写得潦草、快速的字体。是隶书的一种辅助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得让人看不懂,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最受人们的喜爱。

    楷书:字体结构与隶书差不多,但写法上由扁形改为方形,即所谓的“方块字”。

    宋朝时,楷书被美术化,变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