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上萬人參與的調查顯示,34%的人後悔讀大學,51%的人認為,在大學裏沒學到有用的東西。而感歎學無所用的不僅僅是專科、本科生,甚至不乏碩士、博士。大學生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學校可以學到有用的東西?學生們四年的時間不讀書又幹什麼我們去了?有人總結現代大學生的在校狀況:30%的時間用來應付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堆無用的課程,30%功夫用在學英文、考級,剩下40%大部分用來談戀愛、社交。青春虛度,一事無成。 大學四年,缺乏紮實的知識過程,只留下夢想的泡沫,如霧如電。

在對大學的消極態度中,現在的大學更像是一座“圍城”,從來沒有去想過它是五彩繽紛的,充滿誘惑的,呆在裏面的人就像嚼蠟一樣遲鈍。進去時滿懷期望,出來時什麼也沒得到。有人認為:大學不是一個“白讀”,雖然學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主觀努力能夠發揮關鍵作用。同樣的土地,同樣播下種子,有人什麼收獲都沒有,有人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面對現實吧,事實就是這樣,天賦和庸才都是一樣的。大學生是在上大學還是被大學上,並非某個單一因素可以決定。然而,越來越多的大學教育展覽悖論和困境,不能不引起公眾的關注。

大學的價值被完全否定的主要原因是它對學生畢業後的生活沒有任何幫助。傳統企業認為,大學我們應該可以教給學生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讓他們有個好前途。如果我們不能帶來可見的好處,大學生活教育就沒有企業價值。這個概念是從上個世紀,“精英教育”繼續一路下來,其只在工具理性階段教育的了解,可以很片面的。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都持這樣的態度,評價標准更注重大學的功能,簡單實用價值。 但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一個已經實現高等教育普及的社會中,大學教育應該具有更豐富的人文內涵,而不是以知識轉移和技能培訓為主要目的。